在美国大满贯赛事上,国乒教练资源配置的显著差异引起了广泛关注。孙颖莎在主管教练邱贻可的全程陪伴下抵达赛场,邱指导不仅亲自提着双倍行李以减轻爱徒的负担,还将在如奥运会这样的重大赛事中扮演她的场外指导。这种“专属式”的顶级支持在女队中实属独一无二,与男队主教练统一指挥的模式形成鲜明对照。
更令人值得深思的是,女队其他主力球员正面临严重的教练短缺问题。王曼昱在备战关键时期甚至没有主管教练陪伴,由于徐辉教练被调往WTT卢布尔雅那站,导致她只能单独应对。陈幸同、王艺迪同样陷入“孤军奋战”的境地。在这种情况下,“重点培养”的说法被戳穿——如果真心重视,又怎会连基本的主管教练支持都无法保证?尽管马琳作为主教练名义上参与指导,但在德比战时,王曼昱依然不得不独立处理所有备战事务,这样的“区别对待”无疑影响了她的竞技状态。
展开剩余34%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孙颖莎所享有的资源倾斜堪称“现象级”:邱贻可教练不仅全程陪训,更涉及技战术调整、体能训练及行程管理等各个方面,全方位保障她的需求。这种“超规格”的安排让她稳居世界第一,并成为乒坛唯一积分突破万分的选手。某些球迷提到的“少受重视”之类的言论,其实是期待教练组为其他选手提供同样极致的“特权”待遇。
国乒内部资源分配已经形成了明显的马太效应:受到重视的选手获得更多资源,从而取得更好成绩,而成绩越好又反过来争取更多资源。这种循环机制使得孙颖莎的领先优势不断扩大,王曼昱等选手却在教练资源匮乏的环境中艰难维持。教练组应当反思:当“重点保障”变成“特权待遇”时,是否违背了公平竞争的原则?真正的强者应该在平等的起跑线上绽放光芒。
发布于:广东省